榮譽董事長行腳

藝數狂潮

  • 藝數狂潮
  • 藝數狂潮
  • 陳郁秀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前文建會主委

1972年春末,我參與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盛會。當時,我是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學校於期末舉辦一次大型的「數位藝術」活動,教授帶領全班同學經歷體驗了一次劃時代的創作表演。那場活動選擇在巴黎拉丁區克路尼(Cluny)古教堂舉辦,由當代音樂大師皮耶.布雷(Pierre Boulez)製作,以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和愛桑納吉(Xanakis)的音樂為核心內容,結合了音樂創作、視覺創作、舞台設計、燈光設計與古蹟空間等跨領域素材的創作作品演出。當時,對一向相當排斥「數位音樂」課程的我來說,這次的參與,徹底的改變了我的觀念,拓展了我的視野。

1979年秋天,我和昔日的法國同學組成三重奏到維也納舉行室內樂音樂會,演奏後大提琴家派崔克(Patrick)提議:「我知道附近的林茲(Linz)城正在舉行電子音樂節,我們順道去看看,見識見識吧!」就這樣,在這次旅程中,無預期地與林茲結了緣,並且在全世界第一次舉行的「林茲電子藝術節」中躬逢其盛,並深受震撼。

經過前後兩次的衝擊,其後的生命歷程中,不管位居何職,或參與任何不同的領域的活動,我總是帶領屬下或同仁把握認識及欣賞最新數位藝術創作發表的機會,並一次又一次的以學習實驗的精神與經驗面對創作。從過程與成果中,我看到它發揮解放觀眾潛在想像力的功能,也肯定它拓展傳統藝術應用的可能性,以及開展新藝術型態的意義;我雖尚無法明確它的價值和地位,但是我總是抱著不能在這時代實驗過程中缺席的態度,將它視為未來新藝術發展的趨勢之一。這個態度一直保持到現在。

2000年擔任文建會主委之際即將「數位媒體藝術」落實於政策中,並編列預算指定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執行。任內於2000年11月與宏碁數位藝術中心、中國時報合作舉辦「ArtFuture 2000藝術紀」;2002年出資指定由公共電視台製作「藝術新浪潮」特別專輯,對於德國卡斯魯爾市的視覺媒體研究所(ZKM)、奧地利多瑙河畔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EC)、荷蘭鹿特丹的「V2」、美國「MIT」的媒體實驗室、日本東京的互動藝術中心(ICC)這全球五大數位科技藝術重鎮,進行深度採訪報導,藉由走訪國際間具領導地位的藝術機構、美術博物館、實驗室、研發中心等,了解各類型數位藝術創作者的理念與動機,進一步剖析數位藝術的未來樣貌,以及媒體的藝術趨勢。

藝數狂潮

「藝術新浪潮」專輯播出後,獲得廣大迴響,製作數量有限的DVD則供許多科技界、藝術界、產業界相關人士參考,到目前為止,也成為學校的教材,以及入門者重要的參考媒材,可說是運用價值非常高。而因為製播「藝術新浪潮」所牽引出來的交流關係,順利的規畫在2004年7月國美館重新開館時隆重推出「漫遊者—2004國際數位藝術大展」,並且簽下與林茲合作的「2005快感」劃時代展演活動。

2005年擔任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之際,與國科會合作「多樣性文化台灣」特展,並在全國各博物館及學校巡展,發揮高度教育功能,讓中、小學生接觸新的媒體互動科技藝術。

2007年擔任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董事長之際,於2009年創辦以「數位藝術」為主軸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延續至今,對台灣與國際接軌的藝術能量,大大提昇,邀請了加拿大lemieux pilon4d art劇團虛擬實境肢體劇場《諾曼》—動畫大師的狂想人生,讓劇場有了新的觀看方式。義大利Compagnia T.P.O.視覺劇場的《魔毯上的秘密花園》、美國著名音樂大師Philip Glass的《渴望之書》、奧地利3D肢體狂想曲《春之祭》、王俊傑的《大幻影》新媒體藝術展,以及美國著名導演Robert Wilson與魏海敏的《歐蘭朵》…。其中《春之祭》尤其特別,它是由俄國音樂家斯特拉汶斯基寫於二十世紀初,節目演出時交響樂團環坐於舞台上,在樂團前方設置一個小舞台供舞者演出,攝影機及電子感應器將舞者的身體移至一個約13公尺長、6公尺寬的銀幕上投影,呈現出虛擬的三度空間視覺效果;觀眾需戴上特別設計的3D眼鏡,才能觀賞經過攝影機與電子感應器轉換、重置舞者舞姿所構成的虛擬畫面,而音樂的樂句及主題動機直接控制並操縱著視覺效果。奧地利媒體藝術家克勞斯·歐伯梅耶(Klaus Obermaier)擅長營造視覺幻境,常被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委託,在林茲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的技術支援下,歐伯梅耶以獨特的創意與3D視覺技術重新創作《春之祭》。一齣又一齣前衛的創作展演挑戰觀聽眾的感官。即使是擔任民間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也不忘與黃心健老師於2014年開發了世代記憶的跨域回想《潮-繼承之物》,與2015年的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路》。

藝數狂潮

2016年7月2日由文化部補助公共電視製播的數位藝術系列紀錄片「藝數狂潮」,製作人丁惟傑邀請8位台灣數位媒體藝術家,包括袁廣鳴(錄像藝術)、黃心健(互動藝術)、鄭先喻(生物·混種·網路藝術)、王福瑞(聲音藝術)、邱昭財(互動裝置藝術)、陳珠櫻(數位影像藝術)、倪灝(雕塑·當代藝術)、郭奕臣(錄像藝術),帶領觀眾走訪3大洲9個國家的藝術機構與藝術盛會,體驗並介紹各國將新媒體藝術落實在生活的精彩內容,一窺世界新趨勢。這也是我在公視董事任內催生的作品。

一路走來,對「新媒體藝術」的關注和實驗挑戰,初衷是一致的。這一切無非是希望以台灣是「科技王國」與「創意島嶼」的優勢,在二十一世紀變化迅速的狂潮中不缺席。「藝數狂潮」的發行勢必如「藝術新浪潮」,未來影響許多藝術創作者,它的影響是無聲默默地進行著,但其威力是強大無比的,就如「藝數狂潮」藝術家之一??? ,在記者會上所說,他在研究所攻讀碩士時受到「藝術新浪潮」的啟發,期望新的科技形成服務我們人類「心靈」與「五感」的藝術,更是生活藝術的新媒材。

公視由2002年「藝術新浪潮」到2016年「藝數狂潮」,歷經十餘年之久,期許未來不必等十幾年,能更快速地跟上國際腳步,提供與時俱進的精彩紀錄、活動或節目,嘉惠全民,與世界同步成長。